二一八事件(二一二事件)

金智常识网 笔记 2024-08-09 1 5

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既带来了正面影响,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焚书坑儒在维护秦朝统治、统一思想的同时,也加速了政权的灭亡,毁灭了很多文化典籍。焚书坑儒指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212年焚烧大量书籍,坑杀关于儒家的460多人的事情。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后世评价秦始皇残暴的象征。

第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2)第二是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

有两面性:积极方面,统一了思想,巩固了秦朝的统治;消极方面,摧残了人才,是文化思想的一次大破坏。

此外,焚书和坑儒在时间点上间隔也很长,并不能当做同一件事情来对待,所以所谓的焚书坑儒如果深究起来,是决然站不住脚的。春秋战国的乱世终结者秦始皇,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短命的秦朝,让很多人觉得秦朝是因他的暴政而亡,其实并不然。

关于焚书坑儒这个事情,我们首先要明白应该站在谁的角度上去看,如果是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上去看,焚书坑儒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方便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将天下的书籍和这些儒生全部消灭掉,是一件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二一二事件的分析下二一二事件,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这句话的意思为二一二事件: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出处二一二事件:先秦·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原文如下:翻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如下: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

翻译为: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选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原文]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公从(13)之。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二一二事件;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蜀汉章武二年发生了什么事件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这场历时十五个月(章武二年闰六月)的战争,既是最为持久,也是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东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由此,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刘备病逝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期的马超是因病逝世的。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

历史上刘备伐吴的原因是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刘备生于161年,去世于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当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当年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

三国演义中十个主要人物

刘玄德二一二事件,关云长二一二事件,张翼德,吕奉先,赵子龙,曹孟德,袁本初,周瑾公,诸葛孔明,马超,姜维,荀彧,董卓,袁术,孙权,孙策,大小乔,韦典,曹仁,曹直,曹丕,夏侯渊,夏侯墩,鲁肃,黄盖,吕蒙,张辽,华雄,颜良,子丑,司马懿,关平,曹真,许攸,田丰等。

关羽 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张飞 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

三国演义中人物二一二事件:刘备(字玄德)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 诸葛亮(字孔明); 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黄忠(字汉升); 周瑜(字公瑾); 孙权(字仲谋);许攸(字子远) ;马超(字孟起); 徐庶(字颍川); 鲁肃(字子敬) 等 。

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二一二事件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刘备、诸葛亮、孙坚、曹操、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孙权、吕布。刘备 刘备(公元166年—223年,字玄德),蜀汉昭烈皇帝,公元221年—223年在位,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宋江是哪个朝代

北宋。梁山好汉是元末明初传为施耐庵创作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包公是北宋前期的清官,宋江是北宋末年的农民首领 包公 即 包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宋江属于北宋末年的人。宋江岀生于公元1074年,死于公元1122年,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历史人物。因为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而被宋江所杀。最后被官府追捕后,投奔梁山晁盖,后成为梁山好汉的首领。

宋代和清朝 宋江 字公明 北宋末年 山东郓城县宋家村 排行第三, 出生1073~去世1124 在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为第一号人物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又且舞刀弄枪。

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中的一部分。后来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腊农民起义军,史学界有争论,至今尚无定论。但多数史学家认为,宋江部出征方腊可能性较大。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

不是,岳飞是南宋的,宋江是北宋时期的。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梁山泊(今山东东平南),举旗造反。随后四处攻略,活动范围在河北、山东一带,先后攻略十余州军。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等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袭败,宋江等投降。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水浒传》是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列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六才子书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1、三国时期六大谋士排名二一二事件,第一不是诸葛亮二一二事件,第六名最出人意料 都说乱世出英雄二一二事件,此话一点儿不假,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每个乱世都会出现属于各自时代的英雄人物,其中尤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为最,除二一二事件了将星璀璨,更有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众谋士。

2、不过在《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严重曲解了周瑜。使世人对二一二事件他不是那么了解。3: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 (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初期曹魏阵营是郭嘉的舞台,除开荀彧、荀攸其余谋臣皆沦为路人,郭嘉死后,荀彧开始成为曹魏阵营的首要谋臣,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内政上。

3、《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谋士:郭嘉、司马懿、庞统、荀_、诸葛亮、周瑜、徐庶、陆逊、田丰、陈登。排名前十的武将: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楮、孙策、太史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4、根据评估三国中的谋士,我选出了10个最厉害的,接下来我们按排名一个一个说起,从最后一个开始。第十位,徐庶。这个人出现在三国的机会并不多,但他这个人是个强大的角色。首先,徐庶非常有才华,与诸葛亮有着良好的关系。当刘备派军队攻击新场时,徐庶首先派遣张飞和赵云攻击曹仁前锋。

5、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禇、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

6、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分析如下1,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

焚书坑儒事件的后果

1、始皇刚愎自用,甚至以为自己可以千秋万世,强奸文化,可叹。

2、”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3、窒息了理论思维,为野蛮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既侮辱了儒家,又为法家带来了恶名,连带影响了哲学思辨的发展和进步。

4、焚书坑儒,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消除割据的意识,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秦始皇所采取这种野蛮的、残酷的手段,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无疑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摧残。秦始皇的暴政,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楚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始皇朝灭亡。

5、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始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国演义的三足鼎立的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

1、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2、赤壁之后 三足鼎立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合东吴抵抗曹操,并最终成功促进孙权合刘备联盟的建立。最后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3、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攻姜维,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自祁山向阴平附近之桥头,绝姜维归路;一路由锺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很快攻下汉中。

4、赤壁之战,演义中说,曹操有八十三万,孙刘联军才五六万——这样悬殊的比例,怎么可能取胜!实际上,曹操三十万撑死了,而且第一线未必有那么多人,孙刘五六万倒差不多。 曹操有点骄傲了,也有点心急了,北军不娴水战,荆州军新降,难免心生疑虑,他要是多在荆州稳定休整一阵子,也许还有胜算。

5、孙策能够东山再起,主要是孙策知人善用,广交天下英雄豪杰,其父留给他的兵马也是其能够东山再起的主要因素。于是便形成了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三足鼎立局面。当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山东之际,退居江东的孙策正悄然崛起。孙坚死后,其子孙策退居江东,招贤纳士,结交英雄豪杰,率领父亲旧部暂时投靠在袁术帐下。

焚书和坑儒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答案】:B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常识。①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答案】: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1)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统治者利益,禁书坑杀文人;武王伐纣是`周武王为反抗商朝最后一个暴君商纣的故事,所以焚书坑儒在后,而武王伐纣在前。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得分开来因为是焚书在先,坑儒在后,我先说焚书的起因。说到秦始皇,我们立刻就就想到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灾难性的浩劫,先秦以前珍贵的书籍毁于一旦,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诗中“坑灰未冷”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始皇统一天下后,意图“二世三世于万世,传之无穷”,怕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故先焚书后坑儒。但仅过了十多年,“坑灰未冷”就天下大乱,造反的“刘项”,却是“不读书”之人。

统一在先,焚书只是烧了大部分民间的书,而皇室、贵族和官员的书是不会烧的,所以才会有许多先秦的书籍保留了下来。

按人物排: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诸葛亮,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焚书坑儒说的是秦始皇,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当然是韦编三绝最早,其次是焚书坑儒,然后是破釜沉舟,三顾茅庐。

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如何评价其作用?

1、焚书坑儒那个事是吗,秦始皇当时是因为有几个下等官员不支持郡县治,于是用儒家那一套东西来说理,秦始皇大怒于是烧毁了下等官员收藏的诗经尚书和百家之言,但是百姓看书和宫廷藏书还是有的,因此其实并未对中国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2、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此时。

3、】而百家言【即后起民间书。】非其所重。【按:此三类分法,已见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因之。谓秦焚书而诗书古文遂绝者,有史记六国表序,太史公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扬雄剧秦美新、王充论卫书解、佚文、正说诸篇。

4、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4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4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4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08-09 07:42:00

责联合东吴抵抗曹操,并最终成功促进孙权合刘备联盟的建立。最后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3、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自

2024-08-09 11:35:41

一番诚意和透彻二一二事件的分析下二一二事件,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这句话的意思为二一二事件: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

2024-08-09 10:03:31

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始皇朝灭亡。5、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始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但结

2024-08-09 06:44:35

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始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国演义

2024-08-09 03:33:05

到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灾难性的浩劫,先秦以前珍贵的书籍毁于一旦,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诗中“坑灰未冷”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始皇统一天下后,意图“二世三世于万世,传之无穷”,怕儒生“